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以记录个人生活为主,当然也有零星的思考。说到底,这毕竟不是个打屁博客,更不是朋友圈,还是希望读者读后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写点跟疫情相关的思考。
疫情开始之后,湖北省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和传染病预警迟缓一直都被国人质疑。这些方面的确做得不好,但倒回去通盘来看时,仅仅整改这两个领域实际上对于将来可能的同等级国家紧急事件是没有多大的提升的。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这里。
我一直是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但实际上现在的本职工作是做企业级的舆情管控和应急管理。没错,互联网金融公司现在把负面舆情和紧急事件都看作是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的体系当中了。
作为从业人员,我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疫情的发展,且更多地站在学习地角度去看待这些信息 ,我从两个方面做了思考:应急管理和舆情管控。但这不是论文,在这里仅做思考后的记录,就不严密推导,不引经据典也不堆砌references了。今天先聊一下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首先,解释名词:应急管理管是什么?
【一个经典的模型——水管裂缝】
解释应急管理必然会用到这个简单易懂的模型。假设现在离你最近的水管裂缝了,因为水压造成水管里面的水喷出水柱。你会怎么做?请思考30秒。
30秒的时间,可能你还没有思考出结果;可能你想到了要去关总水阀;可能你想到了要找水管工维修;可能拿胶布贴上;可能会联系物业管理……等等。总之要让水止住可能远远不止30秒。毕竟,你根本不知道总水阀在哪儿,你也没有防水胶布,你不清楚的事情太多了……
30秒内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给这个情景加一些变量:
- 变量1:水柱喷洒在墙上,墙体下方有电源插座。
- 变量2:水管使用年限很长了,裂缝越来越大,你一看就晓得要豁个大口子了。
- 变量3:这个水管是你房东私自接入的,总水阀在别人家,那家人出去旅游了。
变量一加,情况就非常复杂了。
- 变量1,是紧急状况,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可能后果:短路、火灾;
- 变量2,是严重后果但不紧急状况,行动成本往往较高。可能后果:水管爆开,更换整段水管;
- 变量3,线性行为无解情景。可能后果:问题长期持续,影响正常生活正常运行。
现在,把三个情景排列组合一下,如果多重因素同时发生,再想一下对策。是不是觉得心里很难过?
最后,解释一下什么是应急管理。水管裂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没什么好应急的,大不了多漏和少漏。但是当遇到变量后,事情的本质可能即将从裂缝转换为另外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事情发生本质的恶化转变,这个对策的管理过程就叫做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具体到工作事项上,就是细化出非常多的变量,以及出现了这些变量的对策。比如,在水管裂缝这个模型里面,具体就是确定你的总水阀开关位置、开关型号,零配件库存;水管使用年限、水管库存;管理水阀人员的排班、电话号码,物业管理电话号码……事无巨细。并且将变量编排成预案。
应急管理人员会定期邀请用户设计故事情景,相关人员定期按照预案演练,以便检验预案的操作性,并定期更新预案对策的过期信息。
应急处置的时候,预案就是对所有指挥和执行行为的授权。演练是便于预案的执行人参与人更好地提前了解自己权责和义务的过程。
【疫情的应急管理】
我们国家是有应急管理体系的。中央有应急管理部,下设34个下属机构。这34个机构应对的事件种类非常多,有无数预案和演练计划,是相对专业的机构,应对地震、火灾、病虫害等都有一套既有的办法。但里面唯独没有专门的疫情应急机构。我们的疫情应急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要承担,这非常好理解,很简单: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个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CDC是一个执行和专家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他们的应急办法主要就是派出专家组给出专业意见和鉴定。我们针对疫情的应急只有一部非常宏观的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疫情的发布是由国务院决定,疫情指挥是由省级应急指挥中心牵头组织应急工作。
那么这其中有问题吗?有很大问题。我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2003年温宝宝主持确定的,17年来没有修订版。预案也是同一时期确定好之后,再也没有更新过。不是不需要更新,而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已经从管理体系里面剥离出来,变成了一项日常工作。具体的做法就是CDC派驻专家组,评估结果。
现行预案是基于CDC的评估结果,但是预案内容却没有医疗卫生的具体措施。只有行政保障和执行级别的定义。没有预案授权,CDC相当于就没有应急处置的手段了。这在应急管理里面是个硬伤,负责处置要和实际权责完全对应起来,才是一个有效的预案。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CDC的头号专家,你判断清楚了疫情已经开始在局部大面积传染了,你很清楚要通报,宣传机器要开始给民众敲钟了,医疗机构要开始准备应对了,供应资源必须开始加班加点生产了。但是,你没有这些权力,你必须要写材料,跑汇报。最终国务院同意后,以上的措施才会被当作建议,具体的实施还需要讨论和审批。
我们的疫情应急是一个权力问题。最终的决策主体是不清晰的。追责、定责的方式也没有依据。什么事情到底由谁负责?负责人是否尽责?哪里没做好?以后怎么改?这四个基本问题都不回答,都是以“中央派驻专项调查小组”收尾。一切都是黑盒子,最后来一篇调查结果,什么问题也不回答。
日本的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失控,这次被网友吐槽很多。日本反应迟缓是个事实,但这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邮轮的船籍是外国所以无控制权,旅行邮轮中老年人偏多受感染几率大, 日本本土的传播路径相对清晰没有进入紧急状态……背景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邮轮不在日本的应急防治范围内。相比之下日本的应急管理办法是很清晰的:厚生劳动省是医疗卫生的应急负责机构。我们也确实看到,即使是出现了不在应急范围内的公主号邮轮,厚生劳动省也调动了医疗 、后勤、安保等多条应急实施单元。且不论他们干得好不好,至少,这个演练动作是完善的。
我们虽然铁腕抗疫,但是总指挥确实个临时成立的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后面花费的举国代价和次生伤害就不在这里多讲了。单是看措施的不同步,调度的缓慢就能知道,很多指挥是没有预案的。
只要CDC没有行政指挥权,或者应急行政机构不纳入CDC的应急通道,如果有下一次,同样迟缓。17年后,经历了非典的我们,仍然没有第一时间掐灭火苗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语
应急管理,不仅仅是上述细碎的事件应对和资源调度。在大型突发意外发生的时候,特别是国家层面的突发意外,预案浓缩的是经验教训和群体智慧。
这次的口罩和防护服短缺就是以小见大的例子。
从1月21日开始,普通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任何口罩了。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婆娘跑了10多家超市、药店和便利店,全部售空,只有便利店的小姑娘看我们没戴口罩,好心送了我们两个。短暂的缺货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们恐慌叠加春节库存有限嘛。但是从春节开始,到今天2月底,30天过去了,市场上仍然买不到口罩。

指挥中心只满足医疗需求,全然不顾市场需求。地方部门机械地禁止口罩涨价,进一步抑制供货意愿,违背经济规律。医疗耗材在疫情期间,强制生产的资源怎么保障,市场需求的调节怎么去维持,这些问题是需要在平时经过调研、实验才能确定的。而不是拍脑袋的禁止。
非常时期,口罩销售就是应该允许涨价,只有涨价才有足够供给。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口罩允许涨价,最多允许涨多少?涨上去了这些收益怎么进行转移支付?
这些才是官方应该去思考和落实的。
我们没有预案,因为我们害怕透明。我们害怕透明,因为透明可以看见过程。我们害怕过程,因为我们的权力不需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