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
有人说美国乱套了,有人说没那么严重;有人说金融体系已经脆弱到崩溃的边缘了,有人说不过是经济周期而已。这些我都不好下判断,但我确定,这个世界已经割裂到某一个特殊的极限,我们离一个不可名状的交叉点越来越近。
现在世界的割裂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二元差异,而是多头差异和阶梯差异。
历史上,每每提及宏大的议题,必将涉及“贫”和“富”、“干净”和“污染”、“发达”和“落后”、“民主”和“独裁”,这些都是用二分法可以解决的概念。但现在的议题首先就和过去有了区别,传统的分类也很难适应现在新形势下的状态。
只有多维和动态的分类才能更好地描述现状。而当我们要了解更加具体的事物时,更透彻和深入的了解,往往是需要从纵向(同类比较)和横向(历史比较)都做更丰富的理解。
在这个更加多维和动态的背景下,个体要理解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需要更高认知成本的,包括: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实的历史观,更充分训练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开放的批判性思维。
更复杂的现状,叠加参差不齐的认知,最终会构成一个更加阶梯状的社会,而非过去常常用来模拟社会结构的“富人”、“中产”和“穷人”三个群体组成的纺锤形模型。
理解现在社会的模式其实不难,用“网红打卡”这个商业地产模型来举例最合适不过了。
过去的商业icon(古早味商业地产术语),主导动力一般是三个来源,开发商、运营商和政府。开发商主导的,是最常见的,比如:亚洲流行的来福士广场、北美流行的outlets;运营商主导的比如:迪斯尼等类似的主题乐园、诚品书店;政府主导的比如:地铁TOD、世博会场馆等。这些商业地产非常容易理解,都是功能化,集约化的典型例子,倾向在一个功能邻域里面满足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些地产的运营方式是单极的,谁主导谁决定这个地产最终呈现的形态,在这些项目当中要么是开放商,要么是运营商,要么是政府。但最符合现在最新趋势,甚至说未来趋势的是多极构成最终形态。
比如说,一些现在流行的网红打卡地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这些项目的主导来自于开放商、商户、商业平台和KOL多方的融合。现在头部玩家的商业和消费项目逐渐脱离了宣导,从来不让你来买,既不扯横幅也不投平面广告,而是将项目的一个切面润物细无声地植入目标用户的生活中。
当你拿起手机,刷新朋友圈的时候或是刷本地生活APP的时候,你会被吸引然后主动地上钩,然后探索。一旦你主动对消费的标的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你就成功的被营销了。这就是互联网公司每个营销案例中提到的hook。当你碰到了属于你自己主动探索的hook,其实已经不需要更多地引导了,营销在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产品人员按照设计流程将你引入到你所需的价格区间、消费体验的场景。
西餐 家居、家具 综合书店
这套复杂的消费设计比老式的百货商店效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且多方受益,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布局的结果。唯有用户是被设计的人。针对营销系统,我的描述非常的简略,实际上专业人士在背后对客群、客情、选品和品牌设计这些分野的研究已经到了很成熟的阶段了,顶级的运营公司一般还会通过AB测试来优化这些每个分野中用到的筛选器。
类似的模型在商业营销领域之外也大量存在。比如,征兵系统、党派和公务员选拔系统、金融机构牌照发放等等领域。这些系统都有精巧的漏斗,但从不给你一张详细的解释说明的图表来把厉害关系宣导清楚,并不是做不到,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系统现在都是多头主导,且系统的背景坐落在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动态的演变之上。
面对这些复杂系统,除了认知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内,即便再高效也不可能万事皆有深入了解。而通过现有资源,置换可靠的认知结论,就成为必要的手段了。很明显,越是富有资源的人,越容易做出更正确的决定。
回答“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可能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割裂。除非认知和信息不再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是社会公共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对于反垄断和个人用户数据的确权的监管是非常伟大和有前瞻性的动作,当然结果还要拭目以待。
杭州大屋顶
????虽然隐约有些说教的味道,又隐约有些精英中产的拗范,但坚持写作总归是好的
谨听教诲
隐约隐约我的重点在隐约